当前位置: 首页 > 资讯 > > 内容页

走进田间,用青春绘就振兴画卷——“青春实践报告”系列报道之一

发布时间:2023-08-14 16:52:43 来源:大河网

编者按

进入暑期,由共青团河南省委组织牵头的大学生“三下乡”“向基层报到”社会实践活动全面启动,以“豫青大课堂”品牌为载体,以理论宣讲、寻访实践、志愿服务等为抓手,上好新时代“大思政课”,让广大学生在知行合一中受教育、长才干、作贡献。即日起,本报推出“青春实践报告”系列报道,听大学生讲述在火热社会实践中的所思、所感、所悟。


(资料图)

●实践团队:河南大学科技助农博士服务团

●实践地点:洛阳市栾川县潭头镇、三门峡市陕州区王家后乡、郑州市中牟县万滩镇等地

为更好地开展科技助农工作,今年暑假,我们开启了一场社会实践之旅,对河南省沿黄流域不同种植区小麦种植现状进行调研。

体验与农民交朋友的乐趣

“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、脚踏实地,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,厚植爱农情怀,练就兴农本领,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”,今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,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们的回信中殷殷嘱托,这也为我们此次调研指明了方向。

7月中旬,我们先后来到洛阳市栾川县潭头镇、郑州市中牟县万滩镇等地,走进村民家、农资店、农业技术推广站等进行调研。团队中很多人是第一次与农民面对面交流,心中不免忐忑,“他们不搭理我们怎么办?”“我们问的问题会不会太专业,对方听不懂?”但顾虑很快打消。向对方说明了来意后,村民们热情地接待了我们,与我们像朋友一样交谈。村民中也有许多“土专家”,为我们上了一堂堂生动的田间实践课。

大家也感到,作为一名农业科研人员,学会与农民交朋友、打交道是多么重要!

行进中培养学农兴农情怀

“为啥俺去年留的种产量不如之前呢?”7月14日,在三门峡市陕州区王家后乡的田间,一群农民向团队成员提出他们遇到的疑难问题。

“一般情况下,小麦自留种不会造成减产,如果产量降低,可能是种子上携带着病菌,或者是小麦灌浆期遭遇干旱天气,造成籽粒不饱满,这些情况留种都会导致出现弱苗病苗,从而染病发病,影响小麦产量。”我们的团队成员结合理论知识与研究成果耐心解答。村民们遇到的棘手问题往往也会成为我们今后关注的研究课题。

调研期间,大家顶烈日、冒酷暑,但没有一个人喊累喊苦,大家懂得了唯有将自身所学服务于乡村振兴,才能真正实现人生价值。

誓做扎根乡土的新时代好青年

调研期间,除了发放问卷、开展助农讲座,我们还将穗发芽率低的小麦品种带回实验室进行深入研究,希望能够挖掘出优质小麦品种,为小麦种质前沿育种技术研发助力。

实地调研与科学研究相辅相成。从“右手秉遗穗,左臂悬敝筐”到“动人山色今还是,不见当年拾穗郎”,这一巨变的背后,是无数农业科研工作者多少个日夜的潜心钻研,他们的坚持与热爱,为我们新时代青年树立了学习的标杆。

我们愿扎根乡土,以求知为舟,以实践为桨,把理论盘活,令麦种生根。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,我们正坚定前行!

带队教师点评

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科学与技术系主任高安礼

暑假期间,我带领同学们深入乡村,实地了解各地小麦种植现状,取得了大量的调查数据和小麦品种资源。调研过程中,团队成员的表现让我印象深刻。出发前我曾担心大家到了农村会感到“水土不服”、和村民交流时“无从下手”。可现实情况让人欣慰:到了调研地点后,大家分工明确,有的负责访谈,有的负责记录,每位同学都积极主动参与其中,高效的团队协作让调研工作进展得很顺利,我为同学们点赞。

通过调研,大家更加坚定了学农爱农、科技兴农的信心。未来,希望同学们继续在实践中增长才干,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。

(本报记者 王斌 本报通讯员 卫停停 整理)

推荐阅读